
深圳大学有罗湖校区?这可不是延时的愚人节玩笑,更不是手抖把“丽湖”打错了。
罗湖校区的确是深圳大学的分校区,不同于粤海、沧海和丽湖校区,这里曾是深圳大学的分教处,主办成人教育,现称深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。首届深大学子入校第一年正是在此就读,可以说是深大梦开始的地方。
01
景点推荐 ——【深圳大学筹备办公室】
深圳市罗湖区解放路4006号
深圳大学临时校舍(原宝安县政府大院内)
【深圳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】
1983年春,同样是万物复苏,春意盎然的季节,深圳特区迎来喜讯。5月10日,国务院批准成立深圳大学,深大正式拉开筚路蓝缕,创校起航的历史。
对于改革之初还是个小渔村的深圳来说,要建立一所大学,谈何容易。当时深大筹备组面临着“四无”问题:无场地、房子;无经费;无图书仪器设备;无校领导及教学人员。校舍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。
当时的深大新校址还在规划中,为了加紧筹备建校,深圳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搬进了原宝安县政府大院内,即现深圳开放大学(原深圳市广播电视大学)。
1983年5月11日,深圳大学筹备委员会办公室挂牌。南方湿热的夏天,面积不大的办公小屋里,地面、墙壁以及被褥全部都是湿漉漉的,还时常有蚊虫的“光顾”,但也正是这样环境恶劣的小屋,孕育出了特区大学的蓝图
02
景点推荐 ——【1983年的深大教室】
“初心楼、开成楼”
1983年深圳大学临时校舍校门
【1983年的深大教室】
暮春五月才获准建校的大学,在初秋九月便迎来了第一批学子,书写了“当年创办,当年招生,当年开学”的美谈。同时也可想而知,这个被称为“深圳速度”的奇迹背后所蕴含的一代建校者们的艰辛卓绝。
来之不易的教学器材
距离秋季开学仅三个多月,深大几乎还是白纸一张,没有专业教师、没有课堂、没有教学设备。深大决定打破常规,让首届新生在第一年重点学习外语、汉语、政治思想等课程。而课程所需要的语音实验室,听力室、录音带复制室等,要求配备较先进电子教学设备,因此筹建电化教育中心便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。当时的设备几乎都需要进口,有的甚至要等待半年时间才能到货。这种情况下,建设者们奔赴广州和香港等地,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,各类教学设备终于准备就绪!
电化教育中心调试设备
借来的第一年
设备有了,场地何求?建设者们忧心忡忡,直言这般窘境正犹如“有米无锅”。在新校区尚未规划好的情况下,经多方协调和沟通,决定借用当时刚动工新建的电视大学六层大楼:此楼若能在9月开学前竣工,上四层将借给深大使用一年。然而时至7月,该大楼虽已封顶,按正常进度竣工后加上室内装修工程,是赶不上开学使用的。积极争取后,工地又增加了大批工人,晚上也轮班。各方努力下,8月终于传来好消息,大楼可以在月底交付使用。直至9月12日,拿到大楼房间钥匙的筹备委员会成员们才松了口气:这下终于“有锅下米”了。
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,电视大学的四层楼终于在9月安装调试完毕,崭新的电教中心也配备了当年最先进的软硬件,翘首以待深大首批学子。
借用老街工人文化宫游泳池上游泳课
03
景点推荐 ——【深圳大学筹备办公室】
东门深圳戏院(罗湖区新园路3号)
第一届开学典礼——深圳戏院
第一届开学典礼礼堂
1983年9月27日,深圳大学在深圳戏院隆重举行首届新生开学典礼。上午9点左右,深大首届216名学子及上百名教职工在深圳大学校旗的指引下,在夹道彩旗的祝福中,踌躇满志走进会场。深圳大学,迎来了新的纪元。
典礼有个小插曲:首届开学典礼原计划在深圳市委市政府举行,但临时考虑到与会的学者、名人、教授和领导等不少穿着西装,而九月的深圳尚未褪去炎热, 恐会造成困扰,于是改址深圳戏院,这也体现了深大一向的人文关怀。(看来咱们“空调大学”的称号还真有点历史渊源。)
短短七个月后,深圳大学新校址首期工程宣告竣工,在划定的1500亩土地上,60座建筑拔地而起。新生的深圳大学东临白石洲,西傍南头与香港隔海相望,拥蜿蜒秀丽的深圳湾于怀中,侧耳可听潮拍海岸惊涛之音,昂首可见繁花荔树红果绿叶,可谓是“触目皆是景,无处不飞花”。

刚刚建成的深圳大学新校区
1984年9月,深圳大学本部正式迁入新校区,而成人教育部则留在原址,成为深大分教处,作为成人教育的基地。关于“深圳大学的另一半”——“半工半读的夜大学”,小编将在后续推文中为大家讲述这段极具特区特色的办学历史~敬请关注哦!
# 小编结语
2019年9月,深圳大学正式发布第一批校区、校门、楼宇、道路命名,其中罗湖校区校门命名为“惟启门”,楼宇命名为“初心楼”、“开成楼”,取“启”、“初心”、“开成”之意,大概也是来源于此吧。



文字 | 李健纯
排版 | 马婷婷
责编 | 马婷婷
图文根据深大教师回忆录等档案材料整理
如需转载 请联系平台